•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48812】治沙播綠中實現人生價值(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2024-08-18 21:55:32 行业动态

      在众多的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有一道南北長60多公裡,東西寬約30公裡的綠色屏障,靜靜守護著母親河黃河和銀川平原。這片綿延的綠洲,見証了国际治沙史上的奇跡,記錄了一位傳奇人物40多年的堅持與夢想。

      他是王有德(見圖,劉峰攝),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天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公民榜样”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王有德出生在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一個回族家庭。曾經水草豐美的家鄉是他兒時的樂園,可隨著過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風沙一天天迫临家園。十幾年裡,先后有20多個村子、3萬多人被逼遷移……

      “從那時開始我心裡就跟沙漠較上勁了,必定要把毛烏素沙漠并吞的土地奪回來。”王有德立誓與沙漠抗爭。

      1976年,王有德進入林業系統作业﹔1985年,他調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面對的卻是一個尷尬的開場——林場生產已多年徘徊不前,職工人均年收入隻有幾百元,2/3的人要求調走。

      先治窮,讓職工富起來﹔再治沙,讓沙漠綠起來!深化調研后,王有德大刀闊斧實施变革:精簡后勤、實行工效工資、林業生產任務包產到人……变革當年,林場造林5093畝,創收17萬元,實現了大逆轉。

      為籌集更多治沙經費,王有德頂著壓力四處貸款創辦實體,使用冬天造林閑暇組織職工外出打工……沉寂多年的場子開始从头煥發生機。隨著林場“自我造血”功用增強,治沙造林事業揭開了新篇章。王有德開始帶領職工在流動沙丘固沙造林,向沙漠宣戰。

      白日,他們頂著50多攝氏度的高溫推沙平田、挖坑種樹,晚上就住在沙窩中建立的帳篷裡點著蠟燭找問題、想法子﹔隆冬臘月,為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他們日夜吃住在水渠邊……

      治沙的人說,養個娃娃简单,在沙漠裡種棵樹難。千辛萬苦栽好的樹苗,常常一夜之間就被風沙掩埋。王有德和職工哭過鼻子流過淚,但活兒還要干,樹還要栽。風沙不断摧毀辛苦栽下的樹苗,他們就不断補種,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流沙牢牢鎖住……

      扎制草方格沙障是每一位白芨灘人必練的“基本功”。年年歲歲,白芨灘人用不懈的堅持編織出漫無邊際的草方格地毯,罩住了滾滾流沙。草方格上,沙生植物茁壯成長。曾經風沙暴虐的沙地,成為物種豐富、生態優良的國家級天然保護區。

      通過多年变革創新,王有德探究建立了“寬林帶、多網格、多樹種、高密度、喬灌混交”“林農牧副多業並舉”等多種防沙治沙形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為國內外沙漠化管理供给了寶貴經驗。

      “來到白芨灘快30年了,親眼看著沙漠綠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沙漠也能够成為‘聚寶盆’。”李桂琴難掩喜悅。

      50歲的李桂琴和老公吳敬國都是林場職工,20多年前“窮得差點兒連婚都結不了”。冷若冰霜,他們養了500多頭奶牛,承包了40多畝果園和苗圃,還經營著4座設施溫棚。

      在人與天然的抗爭中,王有德和職工們風裡來沙裡去,以“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的拼勁,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操控流沙近百萬畝,有用阻挠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偉大壯舉。

      秋日午后,在靈武市馬鞍山生態管理區剛建好的日光溫棚裡,王有德忙著和工人一同打埂、移栽草莓苗。“下一年開春就能够採摘了,到時候你們可必定要來嘗嘗。”

      雖然已退休,王有德依然每天在防沙治沙一線繁忙。“有人問我是否太愛沙漠了,其實我對沙漠恨得不得了,你恨它就要制服它、管理它,把它制服、管理今后,它就能够造福人類。”說起治沙,王有德眼中總會放光。

      馬鞍山毗鄰銀川市河東機場,一度因亂砍濫伐、亂採亂挖生態破壞嚴重。為確保機場正常運行和大众安全,王有德義務承擔起負責綠化機場邻近荒灘的任務。每天,他帶著妻子早出晚歸打田埂、栽樹,發動社會力气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他的舉動感動並招引了不少人參與其间。2014年,王有德征集資金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

      5年來,基金會在這片荒灘上建成了擁有40多個樹種的生態植物園,佔地2000多畝的防護林,栽樹100多萬棵,生態管理7000多畝,旧日荒灘換上了綠裝。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王有德說,“多栽一棵樹,便是我的價值﹔多管理一片荒山,便是我的價值﹔讓當地老大众找到致富之路,便是我的價值!”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电话咨询
    销售热线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c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