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偷死与“弧菌”脱不了干系这几点防控措施要做好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中后期白便、慢料、偷死、甚至暴死等问题频发,养殖户个个谈弧色变。国内外研究机构院、养殖一线从业者大量长时间的研究,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新兴的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爆发与弧菌有关。弧菌超标往往是对虾偷死病的前兆, 也是其他水产养殖的病害之一。从病程上看,呈现发病范围广、速度快、发病季节不明显的特点;从症状上看,早期为红腿红尾、红须断须、肝胰脏发红、肠胃发红等症状,后期多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脏萎缩、红体、偷死等症状。
再养殖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弧菌影响南美白对虾的健康分别是: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弧菌。
一种重要的养殖病原菌,呈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无明显荚膜,排列不规则,形态多样,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其毒力因子最重要的包含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溶血性毒素、尿素酶、脂多糖、外膜蛋白、蛋白酶、Ⅲ型分泌系统和摄铁系统等。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在 TCBS 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 , 在固体培养基上能游动。其致病因子有很多种,最重要的包含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粘附素、胞外产物(如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等)、外膜蛋白及摄铁系统等。其中溶藻弧菌的粘附素受 II 型分泌系统基因的调节。
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不能够形成荚膜,无芽孢,单端极毛,能够发出荧光,在TCBS 培养基上能够形成较大且边缘平滑的黄色菌落。哈维弧菌的致病性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为胞外产物(ECP)的分泌 :如蛋白酶、溶血素、脂肪酶、脂多糖等。对虾感染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中的中下层,摄食减少或者不摄食,死亡幼体会发生荧光,先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严重时全身发光。
1、 弧菌是一类条件致病菌。弧菌的致病性受对虾的体质及水质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同时弧菌的致病力与其毒力因子也紧密关联,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溶血素、铁过载和内、外毒素等。当水体环境恶化,弧菌大量繁殖达到少数时, 体质弱或受伤的对虾就易发生弧菌病。
2、 弧菌很容易反弹。弧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本身并不是太难,难的是怎么样处理养殖水体消毒后弧菌 2-3天又数量超标,导致对虾反复感染这种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将弧菌的数量级控制到安全范围内并不是特别容易。弧菌是厌氧菌,池塘水体溶氧不足特别是池塘底部溶氧低时,弧菌在缺氧的条件下会繁殖很快,并且温度越高繁殖越快。消毒措施并不能杀死池塘所有弧菌,环境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弧菌数量会很快反弹。常常使用抗生素的池塘,弧菌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药物效果逐渐变差。过度使用消毒剂或抗生素,也会破坏池塘水体生态平衡, 降低对虾的机体免疫力。
1、绿弧菌并不全是副溶血弧菌。不能单靠培养皿上去判断,还是需要定期上PCR机器核酸检验测试!相信科学,才能做到科学养殖!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TCBS培养基对同一样本的菌落计数结果差别很大。因此,在用TCBS培养基对虾池弧菌计数时,如果实在没有PCR条件尽量选用同一厂家的TCBS培养基,但即使这样,TCBS培养基检测的菌浓度仅能作为虾池弧菌监测的参考,并非具有绝对的准确性。
无条件PCR时控制弧菌可参考标准:副溶血弧菌别超过300cfu/mL,越少越好,总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别超过1000cfu/mL,荧光弧菌( 发光弧菌) 不要检测到。培养弧菌时,一般用带刻的吸管取0.1mL的水样,没有刻度的吸管一般是滴3滴水样,培养基在35-37℃恒温下培养18-24小时( 温度达不到的适当延长培养时间),对菌落较大、圆形、半透明、平滑、稍隆起的黄色或绿色菌落进行计数,然后乘以10就是1毫升的弧菌数量,对小于1毫米的菌落不计数, 有黑色菌落表示水体中有硫化氢。
2、TCBS培养基并非对弧菌严格特异。已有研究表明,除了弧菌属外,肠球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希瓦菌属的部分菌株也能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同时也发现芽孢杆菌在TCBS培养基上能生长。因此,TCBS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数目不能简单等同于弧菌数目。
3、 盲目频繁使用消杀药只会让弧菌越长越多。其实弧菌是都会存在于水体、 虾体内的一种正常菌群之一,就算是在正常的对虾虾体内也能检测到, 具有潜在的风险但是不一定会发病, 只要达不到一定的数量而且对虾自身免疫力比较强, 对虾是不会受一定的影响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比如天气变化、 水质恶化、 对虾体质差等, 弧菌才表现出危害性和致病性, 不应该一定要求养殖水体弧菌为零。
1、最重要一点增强对虾体质。关注对虾肝胰腺健康定期内服云牧通胆汁酸,肝胰腺健康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抵抗力即使出现少量弧菌也不用过于胆战心惊。
2、维护肠道健康,压制体内弧菌繁殖。云牧通丁酸梭菌+虾蟹宝,丁酸梭菌和虾蟹宝联合抑制体内弧菌将弧菌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5、注意水体溶氧度,异常天气做好水体稳定措施,尽可能保持水体盐度8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