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膜到底怎么了?

2024-06-16 02:25:32 PO膜系列

  主持人:大家好,这几天我们栏目接到好多短信,都是关于保鲜膜的,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保鲜膜能用?用了以后又会有什么危害?的确,大家都有点不解,这保鲜膜我们用了好几年了,怎么就突然说有毒,能致癌呢?

  在关于PVC保鲜膜含致癌物质的消息被披露之后的第二周里,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家超市,发现保鲜膜货架前的消费者寥寥无几,而一些准备购买保鲜膜的顾客也是备加仔细、精挑细选,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还没忘掏出老花镜对着包装盒上的小字逐一进行辨认,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很多花了钱的人保鲜膜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百姓:“知道啊,一个是不能用于食品,包装食品,包装吃的,我就老看电视说那个。”

  百姓:“报上说,大部分都不达标,只有三种可信,一种是注明有PE的,一种是不含PVC的,一种是微波炉可用的。”

  正像这位消费者所说,据专业的人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保鲜膜有三种:一种是聚乙烯,简称PE,一般都是家庭用的,在超市的货架上就可以买到;一种是聚氯乙烯,简称PVC,主要是超市用于生鲜、熟食的包装和保鲜;还有一种是聚偏二氯乙烯,简称PVDC,在市场上比较少见,大多数都用在食品加工厂,比如火腿肠的外衣等。那么究竟是哪一种保鲜膜有毒呢?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目前主要是PVC保鲜膜,这种保鲜膜它的主要材料是氯乙烯单体聚合成聚氯乙烯,在聚合的过程中有一些氯乙烯单体没有聚合上,这个单体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氯乙烯单体在温度高的时候容易释放开来,随着空气被人呼吸进去,这个可能性比较大,第二个来讲它跟油脂的食物接触以后,它会被吸附到上面去。”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国俊:“从1988年制定的聚氯乙稀的工业标准,这个标准作为食品级的聚氯乙稀,它的单体的含量每公斤不高于1PPM,它的这个含量是安全的。”

  专家解释说,目前我国的标准是每公斤的单体含量不高于1毫克,欧盟的标准是0.701毫克。除了单体含量高可能有害之外,由于PVC保鲜膜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它的韧性和塑性,在加工的时候要加入一种叫做增塑剂的东西,目前常用的增塑剂国家的标准目录里有10种,而有一些企业不按标准生产,加入了一种叫做DEHA的增塑剂,而这种物质可能对人体有害。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DEHA也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增塑剂,它也是在含油脂的,比如奶酪、熟食,包括肉制品,容易析出,把它溶解,第二就是高温,比如在微波炉里面加热或者包着食物加热的时候,它也会随着温度的提高,特别超过100度以后它会析出。”

  专家解释说,PVC保鲜膜中的增塑剂对人体会造成致癌作用,特别是会造成内分泌、荷尔蒙的紊乱,会引起妇女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等。那么目前个人会使用的保鲜膜究竟是不是有毒的呢?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根据抽查的结果看,用于众多购买的人特别是我们老百姓家庭当中使用的那种保鲜膜应当是安全可靠的,我们所检验的40多个样品当中,所有样品都符合国家的一个详细性的标准,就是单体含量都符合每公斤小于等于1毫克的要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专家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超市卖的大多数都是国产的PE保鲜膜,而且都有明显的标识,因此你们可以放心购买,但是在超市的生鲜部、肉食加工部里大量使用的PVC保鲜膜就很难保障它的安全性。因为这种膜透明度比较高,包完食品以后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食物的颜色、形状,而且它的拉伸强度又比较好,一米可以拉成两米,拉的时候不容易破,对食物进行封口的时候粘性也比较好,因此超市里所用的多是这种PVC保鲜膜。但就是这种PVC保鲜膜既没有标识也没用说明,存在很大的隐患。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为啥不打标识,就是说生产企业知道这里边是有问题的,它是明白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只不过这东西就是说是心照不宣的事,用户来讲,说实话好用就完了,价格合理就完了,生产企业来讲,反正都是直销的,它不走市场,基本上PVC保鲜膜走市场的很少,它就是走生产厂商直接通过总经销商、代理商给超市供应。”

  大量的PVC保鲜膜立即进入超市,可作为消费者又不可能对食品的外包装进行逐一地检验,那么这些暗箱操作的事情究竟有没有人管呢?

  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禁止企业经销含有DEHA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禁止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

  主持人:据最新的消息,在质检总局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之后,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经纷纷改用PE(聚乙烯)保鲜膜,有些超市还贴出了明示:由于PE保鲜膜的延展性不够,所以包装食品褶皱较多,不够美观,希望消费者谅解。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既然PVC的保鲜膜好用,而且也有符合国家规定的10种增塑剂可以用,为什么许多保鲜膜生产企业偏偏会选有害的DEHA作为增塑剂呢?沸沸扬扬的保鲜膜事件背后,这个行业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事儿呢?

  揭开有毒增塑剂的迷团,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一语就道破了其中的天机。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PVC保鲜膜之所以选择DEHA除了功能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是增塑剂价格相对较便宜,DEHA目前的价格大概6000-7000一吨,那么要选用其他的增塑剂价格一般都在一万块钱以上一吨,从企业角度来讲它也会有一个成本的核算。”

  根据质检总局统计,国内生产食品保鲜膜的企业共47家,其中,生产PE食品保鲜膜企业41家,生产PVC食品保鲜膜企业6家。PVC食品保鲜膜年总产量约1万吨,其中10%出口,90%在国内各地销售。专家这样认为,部分PVC保鲜膜有毒的消息已经给保鲜膜生产公司能够带来了影响,目前就有一些PVC保鲜膜生产企业已经停产。据了解,目前PVC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外合资或外国独资企业,而市场上出现的PVC也大多来自日本和韩国,之前有媒体曾披露,PVC保鲜膜在日本和韩国已禁止生产销售,那么,为什么在韩国和日本被淘汰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可以生产和销售呢?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因素很复杂,一个从国际上来讲对PVC材料一直是有比较大的争议,在这方面由于有争议,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在争议过程中,中国保持了一种中立的态度、观望的态度。”

  董金狮说,除了观望导致的滞后之外,标准的滞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国目前使用的《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制定于1988年,但PVC保鲜膜是从1995年开始逐渐进入中国的,所以,对这种保鲜膜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标准。用十七年前的旧标准来衡量新产品,这似乎足以说明我们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和修的滞后。而这种滞后最后又归结到了钱上,专家称,每个标准都有必要进行实验、调查,但是这些都是需要钱的,每个项目至少2万-3万元,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每个项目能拿到5000多元,个别的能拿到2万元,这对标准制订来说,是尴尬的事情。”

  主持人:最近啊在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我给您念念,说:“早上起来,我用氟超标的牙膏刷了牙,给儿子冲了杯碘超标的奶粉,自己喝了杯过期的牛奶;中午和同事去吃了‘苏丹红’鸡翅;下班后和老婆去餐馆吃饭,点了盘喂避孕药长大的蟮鱼和二氧化硫毒蘑菇,还来了瓶甲醛超过标准的碑酒。” 虽然这只是个段子,可细一琢磨,都是我们最近一两年经历过的,我们的吃喝何时变得这么不安全了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食品安全危机都是由国外首先披露出来才引起我们的关注呢?我们的反应就总是这样比人家慢好几拍呢吗?

  “不粘锅致癌”风波:2004年7月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表示,美国杜邦公司用来制造不粘锅涂层的特富龙原材料中的主要成分全氟辛酸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一种原因是我国权威已发布了无害检测结果,一种原因是美国环境保护署决定将对杜邦处以数亿美元的巨额罚款,有几率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高额的一项环保罚金。这让我们消费者无所适从,至今仍是一个悬疑。

  “苏丹红致癌事件”:2005年4月14日东方网报道,在肯德基餐厅销售含有“苏丹红”的快餐食品风波渐停之后,北京消费者开始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令人费解的是,法院尚未受理此案。

  “炸薯条含致癌丙毒”风波:2005年9月6日《南方日报》报道,尽管近日卫生部再次发布消费警示,但一些洋快餐们表示,目前政府方面没有下达任何相关文件,他们暂时不会在餐厅里撤下炸薯条。

  每一次闹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风暴过后,最终的结果大多是模棱两可,不了了之。风波过后,还是没明确的消费警示,商品照样流通,久而久之,人们对人命关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无奈,越来越麻木。

  百姓:“你不能人家一说,你什么都不买了也不行啊,该买的我还得买,但是挑点儿比较好的东西。”

  民以食为天,普通消费者现在能做的就是多个心眼儿,加强自身的警惕型,而没有别的办法,在这种麻木的背后我们正真看到的却是对现有食品安全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专家分析了三个原因: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国外制定标准,像美国FDA,第一个来讲,美国FDA,是食品医疗这个行政管理机构,就这一个机构,全国就这一个机构,唯一的,不允许你搞那么多的机构去管食品。中国管这个食品安全的,12个机构管不了一桌饭,有些记者报道的时候这么说。一旦出问题以后都是联合会战,会战完了以后又是各自为政,造成一个产品生产归质检部门,销售归工商部门,具体的使用的过程中又有卫生部门防疫部门,出了环境问题又是环保部门。部门太多,造成了有些产品的管理容易造成漏洞、互相推委。”

  “十个部门管不住一桌饭”,形象地描述了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一位在政府监督部门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各个监管部门职责交叉,难以形成合力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所在。

  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比如FDA,简单来说比如一个杯子,它会对这个杯子制定标准,制定8种使用情况,你是热的使用还是冷的使用,有热饮杯和冷饮杯。中国现在没有,笼统的就是这个杯子的标准。”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另一个缘由是监管和执法的滞后,我们总是从末端进行执法,出了问题就查市场,可是市场查完了以后生产厂商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可能这一段时间暂时停产了,过后换个标识、换个品牌又走上了市场。监管总是处于一种市场监管,而不是从生产上监管。专家说,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都是从生产上进行监管,如果出了问题的话就罚得它倾家荡产,或者判定永远不能从事这个行业。

  主持人:从苏丹红到雀巢奶粉再到保鲜膜,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食品安全风波,经历了太多的气愤和无奈,出了一个食品安全事件,然后再去完善相关的标准,这样的食品标准管理模式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根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该的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一个食品标准的全面解决方案,对当前中国的食品及相关这类的产品标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修正,在事件发生前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让老百姓能吃的放心。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本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咨询
销售热线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c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