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成立90周年。这五年,是北京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同志代表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北京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被清晰地描绘出来。
五年前,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000美元”的奋斗目标,到2006年北京已提前两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越了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五年后的今天,北京雄心勃勃地提出,我们今后五年的目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00美元。从6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4000美元既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跨越。
跻身世界高收入水平地区之列从2007年到2012年,基本契合了“十一五”规划的五年,这五年将是北京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这一加速期有哪些特征呢?
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才资源加速聚集,产业体系向高端方向提升的势头强劲,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全市将建立完整充满了许多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2012年之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从2006年的6210美元左右,增长到2012年的10000美元以上。
这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北京如何在全国“两个率先”》中有一段形象的描述: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的最新划分标准,2005年人均总国民收入87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水平:876—346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水平;3466—1007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水平;而1007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水平。综合考虑收入划分标准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因素,如果按照汇率计算,到2012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很可能与上海一起跻身世界高收入水平地区之列;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北京则会赶上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是在1994年,2001年超过3000美元,其间经过了七年奋斗;2005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又用了四年时间。今年1月,有关部门宣布,2006年北京全市按非流动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
从今天算起,再过短短的五年,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0美元。北京的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目标大步迈进。
如果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增长到6000美元,人们感知的变化主要是经济稳步的增长、产业体系调整、政府税收增加、群众收入提高,那么从6000美元增长到10000美元,人们更多感知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变化。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首善之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未来这五年,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时期。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什么样?如果这个城市正在从生产为主城市向消费为主城市转型;正在从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城市,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城市转型;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城市跨越到资本密集型的阶段,直接向人力资源密集和知识密集型城市转型;正在从单一功能、少功能到多功能、综合功能城市转变;正在从封闭城市向半开放、半封闭进而向全面开放城市转变,那么,这个城市正加速从国内大都市向国际大都市转变。
未来五年间,北京将经历这些变化,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的空间更为广阔,首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跨国集团总部、金融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这些前沿而时尚的机构很快就会落户在北京的某区、某镇,甚至某乡,这些机构随之也成为北京人就业的新单位。
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时,我们将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使人人成为学习之人,处处成为学习之所,北京将成为全国性和全球性的人才资源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高技术产品营销售卖中心、全国技术市场交易中心,同时由于吸引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北京转移,北京将成为新型的、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之一。
在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分组讨论会上,熊大新代表建议我们大家都去看看798厂:“那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大家都去感受一下,我相信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组织编写的《北京后奥运经济》中,金融、信息、物流、会展、咨询、研发、商贸、体育、文化、旅游都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服务产业。
“文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批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北京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最大的新闻媒体中心、最大的图书出版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并形成高水平、多样化的文化产业集群。”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高正金断言。社会和谐、环境宜居
同志在报告中有一个核心词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正在努力,争取在全国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对“后奥运”时期北京发展前途的明确回答,也是对我国发达地区怎么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后奥运”时期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下降论”,主观地推断和认为目前中国,特别是北京保持了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10%,是奥运效应,在此之后,中国和北京经济稳步的增长必然会下降,或者会出现别的问题。同志报告正式表明:“后奥运”时期的北京同样有发展,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更健全,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升级时,产业体系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一些变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加了,对环境的保护问题也更加关注,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因此,在未来五年里,处于这一时期的北京将会迎来更加友好的环境。
共同发展的社会、学习型的社会、知识创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全面开放的社会……这些令人神往的词汇正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到2012年,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左右,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低于3.5%,城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美元到6000美元,我们花了五年时间。今天北京再次信心满怀地提出:五年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五年后的北京将成为一个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迈进到10000美元,北京将在五年后跨入世界高收入水平地区之列,那么这10000美元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呢?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对此进行了细致地研究。2001年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1.9%。2006年继续保持在12%,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505块钱,按照汇率法计算,为6210美元,已超越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水准(2005年为5625美元);如果按照PPP来计算,2006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为23555美元,远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水准(2005年为10920美元),也高于新西兰(2005年为23030美元),但是低于西班牙(2005年为25820美元)。无论按哪一种算法,从国际比较看,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越了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水准,正在向高收入水平加速过渡。
2007年—2012年期间,如果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9%的增长率,按照汇率法计算,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从2006年的6210美元左右,增长到2012年的10000美元以上,经济发展才能保持又好又快的态势。
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的最新划分标准:2005年人均总国民收入(GNI)87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水平(LIC):876—346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水平(LMC);3466—1007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水平(UMC);而1007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水平(HIC)。综合考虑收入划分标准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因素,如果按照汇率计算,到2012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很可能与上海一起跻身世界高收入水平地区之列;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北京则会赶上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到2020年,无论按哪一种算法,北京都是世界的高收入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否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呢?胡鞍钢提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美元值还无法反映北京的发展水平,我们更愿意采用联合国计划发展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确定北京的发展水平。
从HDI来看,2003年北京为0.882,排在上海(0.909)之后,列第二位;在世界上,北京人类发展指数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的人类发展水平;与城市型国家或地区相比,北京的HDI和在世界的排位低于香港和新加坡,高于科威特。
从北京的城乡HDI比较看,2003年北京城镇人类发展指数0.907,排在上海(0.922)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的人类发展水平,与新加坡比较接近;2003年北京农村人类发展指数0.800,排在上海(0.835)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开始步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组(HDI≥0.8)。
从构成HDI指标的三大指标来看,北京的教育指数最高,与世界最好水平差距很小,反映了北京的最大优势是人力资本;其次是健康指数,但是提高它的水平有相当的难度;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最低,但是提高它的水平有很大的潜力。
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看,预计到2012年,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将达到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其中城镇人类发展指数超过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农村人类发展指数还会促进提高,但是还低于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这是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北京全市、城镇和农村的HDI在全国处于前列,在世界上的位次还会不同程度地提前,可以与香港和新加坡“并驾齐驱”。
从发展阶段上看,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组,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已确定进入世界高水平组,今后5年和15年是北京迈向世界高收入组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北京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的提升HDI在世界位次的关键阶段。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0000美元时,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将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北京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鞍钢认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包含有“六个社会”:一起发展的社会、学习型的社会、知识创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全面开放的社会。
五年中,首都经济社会将发生的变化分解在2012年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是一些被称为“约束性指标”的工作规划,这些指标突出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在解决广大民生问题的约束性指标,反而弱化了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群众能清楚地感知。
■非农业就业比重达到95%以上五年后被真正称为农民的北京人将少之又少。到2012年,我们的城市将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附加值,非农业就业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4。
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左右。五年后,北京的HDI将由2003年的0.882提高到0.92左右,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低于3.5%就业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除了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创新鼓励各类创业政策和计划,政府今后还会建立灵活性更好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突出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服务,积极推广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到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低于3.5%。
■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建立学习型社会,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今后将慢慢地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0年达到4%,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左右。
■建成中国顶级规模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北京要率先建设成为世界性的知识创新中心,建成中国顶级规模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到2012年,使得北京成为世界性的拔尖创新人才集聚地。全社会研发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0年达到6%以上,北京力争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创新成果基地。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一降再降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首要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北京力争在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8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0.65吨标准煤/万元。
■二级好天一增再增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使得北京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天数比例在2005年64%的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基本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保安全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12年,城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治安案件发案率成为“地方官”考核指标未来五年,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和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将分成阶段性目标,并分解到各区县,成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
钱包更鼓了,工作更好了,环境更美了,看病不太难了,孩子上学更容易了,文化活动更丰富了,邻里关系更好了,这,就是未来咱能看到的北京。
即人均总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是英文PurchasingPowerParity的缩写,即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长期而言,一项商品只能有一个价格,即在不同国家购买同一商品的成本应该是一样的;因此,当汇率水平与各种货币的购买力相等时,汇率即处于均衡水平。比如,如果一部个人电脑在美国卖1000美元,在中国大陆卖8000块钱,而1美元刚好可兑换8块钱,则美元(在个人电脑上)的购买力与人民币相同,1美元兑8块钱的汇率即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上的均衡汇率。比较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时,一般会用一组有代表性的标准商品,而不是单一商品。按此理论,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国家,其货币应会贬值,以令各种货币的购买力保持一致。
即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是在以下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则用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PPP美元)来衡量。
指研究与试验发展,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决定因素是具有创造和创新性。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