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奇迹:荷兰现代农业的五大亮点!
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成为在国际贸易赛场上屡获“金牌”、“银牌”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可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降水量大致为834毫米,适宜大多数作物的生长。然而,荷兰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不利条件的制约。首先,荷兰纬度较高,全国光照不足,平均仅1484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8.5-10.90C之间,对大田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其次,荷兰全境为低地,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易受海潮入侵或河流泛滥的威胁。最后,荷兰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有105.4万公顷,草地和牧场面积为82.6万公顷,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十分有限。
虽然荷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它却充分的发挥了自身优势,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荷兰选择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在种植业方面,1/3左右的耕地用于大田作物,基本的产品包括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10.4%;园艺业所占耕地比重仅为5.7%,分为露地园艺和温室园艺,主要产品有球根类花卉、蔬菜、果树、观赏用灌木和一些盆栽植物,其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39.5%。畜牧业分为放牧型和集约型,其中,前者一般适用于养牛业和养羊业,后者则一般适用于养猪业和养鸡业。
荷兰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即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的技术实现高效益,而这一切都需要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荷兰对科技发展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远高于其他部门,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2008年,政府农业研发支出达到4.11亿美元,明显高于英国等欧洲大国。此外,荷兰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位一体”,由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统一负责,有效整合了资源,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便利。
就农业而言,荷兰与我国既有共同点,又存在非常明显差异。荷兰与我国一样,土地资源并不富裕,人均农田面积均为0.1公顷。人多地少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两国谷物进口量都在1100万吨以上。
1、荷兰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国仍在10%,说明其产业体系优于我国。
2、荷兰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约3%的劳动力,创造了约2%的价值;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约40%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0%的价值,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
3、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说明荷兰的土地生产率高于我国。
4、荷兰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而我国仅为0.4%,而且,荷兰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显低于我国,说明其农产品品质好于我国。
5、荷兰主要农产品中,只有谷物属净进口,别的产品均处净出口局面;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除渔业外,都处于大比例净进口的局面,说明其农产品自给能力和贸易优势均强于我国。
荷兰农业非常发达,在设施农业、花卉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订单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荷兰光照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对农业生产形成严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在荷兰郊区,集中连片的温室随处可见,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温室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能明显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耐压性能,进而大幅度降低能耗。与此同时,温室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举例来说,在玻璃温室内,一株普通番茄的产量能达到30-40公斤;此外,据统计,全国玻璃温室切花的年产值可超过20亿欧元。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的支撑下,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型国家一跃变成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每天向全世界出口约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
荷兰的花卉产业闻名世界,被誉为“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虽世界各国都有花卉产业,而且,有的国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花卉生产资源,但是,都没有像荷兰一样使花卉业成为真正的大产业,即每年出口规模达到几十亿美元,还能吸引无数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赏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荷兰将花卉产业视为核心优势,采取了精品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在荷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花卉产业举足轻重。据估计,在25万左右的农业就业人口中,有近9万人从事花卉生产和销售,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07年,荷兰共有纯种植业农场24853个,其中,花卉园艺农场9035个,同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此外,荷兰花卉产业链完整,花卉育种、育苗、生产、交易和流通等环节科学分工、高效联动,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荷兰人重视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育种方面,荷兰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种质资源,进行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从中选择各种性状优良的单株,对其进行少量的繁殖形成一个品系;在栽培方面,对同一品系进行编号,栽培于品种资源圃中,而后根据该品系的表现、市场潜力等方面做优选,并对选出来的新品种进行命名、申请品种权保护和推广;在种植方面,依托先进农艺技术、温室技术和水肥技术,逐步的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每平方米土地产值成倍增长;在流通方面,采用高效快捷的“荷兰式拍卖”,依靠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使完成交易的鲜花在一天以内发送完毕,运到世界各地,以满足鲜花对时间的苛刻要求。
在荷兰花卉物流公司E.Den Dekker,工作人员结合自己工作需要,设计出了一种自动包装设备,能快捷、高效地为成批的花卉包上保护膜。据企业负责人透露,使用该设备一天可节省保护膜约1000延米。
订单农业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订单农业使农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明确了销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荷兰的花卉蔬菜通常在温室中生产,价值大、成本高,受市场风险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荷兰农场大都采取订单生产。
荷兰育苗企业P.Van Geest,大规模的温室被分成了若干区,每个区都在为不同的订单进行生产。所产种苗的品种、大小、特性等都由订单决定,订单的买方会定期前来检查订单的执行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只需承担生产风险,按照订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其经济效益因而更加稳定。
家庭农场是荷兰农业的主体和有活力的细胞,而荷兰农业的宏观竞争力来源于微观层面农场的活力。 荷兰虽然人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但是,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走上“小而精”的农业发展道路,相反,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非常大。以欧盟定义的9级农场经济规模单位(ESU)来衡量,荷兰农场均位于第8级与第9级之间,即100-250ESU。2010年荷兰单个农场平均年收入约为5.6万欧元,农场净增值约10万欧元,总资产约214万欧元。
可以说,荷兰农场的规模化是市场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因为荷兰的农场主要跟全世界的农业生产者竞争。由于“优胜劣汰”的机制,农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化程度逐步的提升。这也使得荷兰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为提高定价权和竞争力,荷兰的农场还纷纷加入合作社。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糖与淀粉土豆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0%,而在花卉、奶制品与蔬菜水果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也分别高达95%、86%与95%。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