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明智的选择,让你踩着机遇的跳板,青云直上;失误的选择,可能是下坡路的开始,平白辜负了许多辛苦。
今天的分享,讲述一位企业经营者走出贫困小镇,在满怀希望中跌跌撞撞,在人生的岔路口失去方向后又找回自我的人生故事。
饶平县,位于汕头和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寓意永远都不可能有贫穷和战乱,可是长久以来,饶平的发展都很落后。
杨振喜的家乡,就在饶平。年少时,同乡的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寻求机会。杨振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出县城,到汕头去闯一闯。
14岁辍学不再读书,杨振喜先是在汕头工地做泥瓦匠,之后来到一家塑料厂加工塑料模具。
当工人的第一个月,杨振喜31天无休,一共赚了36元。“手里攥着36块钱,高兴得不得了”。
1993年,广东省人均工资每月523元。一个月累死累活只能赚36块钱,杨振喜觉得打工没有未来,“烟都抽不起,更别提结婚了,以后连生活都过不了。”
“做生意”,当时20岁的杨振喜认为,干点买卖可能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了。
饶平南临南海,渔业资源丰富。杨振喜熟悉海产品,他知道卖海鲜用不了多少本钱,可以迅速起步。
说干就干,杨振喜拿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每天半夜起床进货,买虾,卖虾,筹划着在市场里开个小店。“本钱不够,进货的钱都是借来的。一边借钱进货,一遍卖货还钱。”
他只好硬着头皮,向亲属和朋友一百、两百地借。筹到近3000元时,杨振喜迅速租了个门面,租金一个月就要花掉2000元。
门面租好了,还没有稳妥的客户。杨振喜一家酒店挨着一家酒店上门拜访,毛遂自荐,中间遭受过多少白眼,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时,汕头同类型的供应商并不少见,杨振喜初出茅庐时,很多同行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人家开大奔驰,买别墅,很有钱,每天花天酒地”。
杨振喜自称不是聪明人,也没什么资源背景,做生意就靠实打实,“我就是脚踏实地去做”。
竞争激烈,难,时常被讨债的堵上门,这些初创时期的艰辛,杨振喜还能撑得住。
直到有一天,医院打来电话,说他父亲遭遇了严重车祸,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杨振喜慌了神。
家中兄弟姐妹五人,老二杨振喜是唯一一位在大城市,且还算有些“经济实力”的。
那段时间,每天天没亮,杨振喜就起床忙着进货,然后挨家挨户找酒店销售。稍有空闲,就得跑到医院照看父亲。同时,还要应对上门追债的人。
为了做大做强,杨振喜从始至终保持经营上的敏感度,“别人的短处,就是我要做的方向。”
同期,杨振喜已经采用软件管理库存,信息化软件帮他从单纯的货品数量管理扩展为货品流程管理,每一批货的来源、存放、去向都有了详细记录。
这可以让他迅速协调并优化采购、销售及库存等工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最重要的是优化了供应链,增强了整体运营效益。
穷则变,变则通。家庭的重担、创业的艰难,不仅没有压垮杨振喜,反而激励他更灵活、更坚韧,终于迎来了事业发展的一个小高峰。
当时,汕头全力发展现代生态渔业。据2008年11月11日南方报业新闻,“汕头市南北品种交汇,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尤以海藻产业独步全省。汕头渔业可望成为广东最具特色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基地。”
有利的时代环境和超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杨振喜的生意迅速有了起色。他毫不讳言,“当时钱来得很快,一下子就有了不少钱。”
然而,好景不长。听说炒股票、投资准上市公司赚钱速度更快,感觉自己再次嗅到了商机的杨振喜,大胆玩起了投资,把多年赚来的钱投到要上市的企业。
他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大把大把的钞票就会飞进口袋。没承想,从90年代白手起家赚来的钱,几乎赔光。“当时心里比较贪,觉得不靠自己努力也可以挣很多钱,结果连续投了好几家,几千万没了,摔得很惨。”
这次摔跟头太痛了。杨振喜一下子清醒了。《论语》有言,“无欲速,无见小利”。绝对不能贪快,绝对不能贪小利。为什么呢?因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汕头食品加工业自80年代开始发展,杨振喜发觉花了钱的人食品健康和品质日趋重视。他准备开一家食品工厂。
建工厂需要很多资金,他以前的积蓄在投资中赔得所剩无几。早年做小买卖边借边还钱的杨振喜,再次使用了相似战略。
建工厂之初,他先建冷库,“一个月可以收几十万甚至一百万租金。”靠着冷库寄存货物收租金,他逐步拓展工厂建设。有些积蓄后,他开始做水产品加工。
自从建设工厂以来,杨振喜的生意日渐兴隆。“每年都增长,从几千万增长到几个亿,现在我们做了六七个亿,从几十个人发展到一千多人。”
“我不愁吃不愁喝,每个月都有不菲的收入。但自己接下来经营企业的意义是什么?未来还有多大舞台能发挥?我不清楚。”
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来到润泽园学习。这是一次令他难忘的经历。学习以后,他感慨自己太渺小了。
他曾思考,自己如何将企业做得更大、更好?但他苦恼于没有方法。学习之后,他明确了答案,“利他”。这二字说来容易,对杨振喜来说是认知上的转变。
工人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新鲜,需要为产品铺保鲜膜。一天午饭前,工人们熟练地为食品盖膜。午饭后,待工人回到工作岗位,却忘记拿掉保鲜膜,直接按动机器进行了生产,导致薄膜卷入到食品中。
杨振喜说,这事若发生在学习之前,他的第一念头,肯定是把保鲜膜剪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但学习后的他,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这样做,产出的食品对老百姓健康不利,这是一件不利于社会的事。”他决定,将所有受薄膜污染的食品,全部销毁。
往日的同事还在打工。他见杨振喜如今项目动辄上千万,傻了眼,“你怎么这么有勇气?”
杨振喜跟同事讲了个故事,说自己因为穷曾被人看不起。他心里无数次默念,“一定要想办法多赚钱”。
杨振喜回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向前一步,咬牙坚持,不会有今天。真的,一定要突破。边界不突破,永远平庸。”
今年55岁的杨振喜,从1994年创业至今,整30年。从一开始的争一口气,要多赚钱,到后来不甘于平庸,坚持奋斗,如今,对于经营企业的使命、人生的意义。他非常清晰:“要利益他人、利益国家。”
“以前对工人、对客户,都是买卖关系。我们现在变成兄弟连,有什么事都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撑。我们对客户,以前总想着我要多赚你一点钱,如今是真心实意、实实在在为客户着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道,也是我们的良知。回首创业时候坚持“脚踏实地”,打开了事业的局面。如今,他找到“利他”这个经营的底层逻辑,他坚信:“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起来,原因就一个——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