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齐心船正风劲踏浪疾
10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正前方一座寓意“东西合作、闪出火花”的雕塑格外醒目。69岁的闽商柯允君是该公司的董事长,1997年,他作为11位闽商代表之一,参加了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我们将福建的先进理念和优质项目带到宁夏,带动更多福建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发展。”柯允君在会上表示,要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地干。
那次会议后,柯允君决定把事业重心转到宁夏。企业主要生产水合肼和ADC发泡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传统的发泡剂生产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这也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企业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投入6亿元,利用3年多时间成功研发了提纯水合肼实现ADC发泡剂废水联产氯化铵等3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技术创新完全解决了困扰企业的污染问题,实现废渣、废水、废气100%利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盛高新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制作的ADC发泡剂、水合肼等基本的产品占据全球市场占有率的7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的80%以上;ADC发泡剂和水合肼绿色环保新工艺以及废渣、废水、废气循环利用制备氯化铵和纯碱工艺处于行业领头羊,年产值约50亿元。
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日盛高新不忘履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企业的责任担当:2016年牵头组织成立惠农区社会教育发展促进会,向社会募集教育奖励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对惠农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学校、教师及成绩优异的学生;投资1600万元在银川市建设15栋高档养老公寓,并无偿捐赠……此外,企业在助农增收、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也贡献了力量。
“新时期,日盛高新将通过创新发展,深耕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不断引领企业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作好表率,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红宾表示。(宁夏日报记者张敏文/图)
“菌草对土壤的要求并不苛刻,但要注意保持适度的湿度和肥力。”10月22日,走进位于平罗县宝丰镇的盛如意菌草(宁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菌草种植基地,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德向宝丰村务工村民赵兴芳讲解菌草种植技术。“家门口就业,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赵兴芳在这里工作3年,成为一名管理者,同时带动村里10余名村民在该公司务工增收。
在宝丰村,过去只要提起张家滩的农业种植情况,村民们就直摇头,原因是这里1000余亩土地盐渍化严重,农民种地辛苦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2021年,该公司由林占熺教授介绍并由石嘴山市政府引进至宝丰镇后,该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转机。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毅介绍,2022年,村集体通过向该公司流转50余亩集体土地、出租村集体荒地64亩,获益375万元;106户农民将承包地1200亩流转给企业建设菌草基地,年收益60万元;村集体依托该公司可以提供销售经营渠道便利,争取闽宁协作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20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60栋,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菌草1600亩,蹚出一条土地盘活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走进宝丰村菌菇种植示范产业园,推开菌棚大门,菌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在装棒、卸棒、打孔、上架……现场一片忙碌景象。“村上种植的香菇菌肉肥厚嫩白、味微甜而鲜美,根本不愁卖!棚内正在采摘,棚外收购的客商货车已经排队等待了。”务工村民马凤娟说,她每年在村上大棚基本打满10个月工,能挣到3万元。
如今,该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建立“菌草种植—菌种筛选培育—菌棒加工—菌菇种植—菌菇分选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有效带动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双增长”。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200余名农民就近务工,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宁夏日报记者姬禹文/图)
“这是墨西哥辣椒,也叫子弹头辣椒,很Q弹很好吃;这是簇生的朝天椒,用来加工干辣椒;这是皱皮辣椒,是原产云南的高冷地优质品种;这是西圆椒,欧美品种……”10月22日,在位于永宁县闽宁镇的宁夏中厦种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公司负责人洪金条向记者介绍基地启用后试种的头茬辣椒,如数家珍。
洪金条(左)给务工人员讲解如何给植株打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韩胜利摄
这是辣椒,却不是普通的辣椒,它们有个更专业的名称,叫“种质资源”。种植这些辣椒,不是食用,而是用于培育新品种,它们就是种子的基因库,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辣椒的植株“高矮胖瘦”不一,结出的果实各具形态,有圆的、长的、锥形的,不一而足,颜色不光有常见的红绿黄,还有白色等。洪金条介绍,这些不同品种、各具形态的辣椒来自全球各地,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农业的竞争就是种子的竞争、品种的竞争、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竞争的核心就是种质资源,不同的种质资源相当于种子的DNA,有好的资源就能育出我们应该的品种。”
宁夏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的天气特征情况更加有利于种子繁育,这也是该公司落户闽宁镇的原因。今年4月,宁夏中厦种业有限公司入驻闽宁产业园山海孵化园,并在闽宁镇租赁了100多栋大棚,建立了育种基地。
“这批辣椒是8月份种的,由于大棚改造,种晚了近2个月,原计划种植2000个种质资源,实际种了1000多个。你们看到的这个棚里大致有300个。今年共种了12棚,主要是辣椒,还有小部分番茄。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2025年开始正式种植。”洪金条介绍,闽宁育种基地以培育茄果类蔬菜种子为主,包括辣椒、番茄、茄子等。
记者看到,已有当地群众在基地打工,从事田间管理工作。“明年,育种工作全面开始后,生产高峰期基地用工量将达到几百人。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左右。”洪金条说。
洪金条介绍,公司立足西北、对全国,并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目前,我们的种子已经销售到了中东、东亚以及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闽宁育种基地全面投产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明年,我们会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种子企业来闽宁镇筛选品种,那时我们的种子就从闽宁走向了世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闻海霞)
10月21日,走进永宁县闽宁产业园山海孵化园(原通用厂房)捷能通展厅,2台3D打印机正在打印矫正鞋垫,双机配合1小时就能成功打印出1双鞋垫。作为入驻产业园区最早并投产的企业,宁夏捷能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校园鞋、矫正桌椅、护眼灯等,年产校园鞋36万双,年产值4000万元。
“我们入驻产业园后,通过公益形式为闽宁一中和闽宁二中学生做了足底筛查,发现了很多足底问题。”该企业总经理杨亚东介绍,为了进一步细分市场,企业二轮考察后决定在产业园明年开建的生产车间上100台3D打印机,专门生产矫正鞋垫,为被足底问题困扰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在产业园项目建设区,星汉智能科技(宁夏)有限公司新建的第一栋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外墙抹灰、加装保温层等,预计明年初交付使用。在宁夏益洋绿储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的益洋绿储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储能区人工、机械紧密配合开挖基坑,项目综合楼区工人正忙着搭建施工脚手架,材料加工区正在规划筹备中。
“去年,园区完成‘七通一平’基础工程后,今年开始全面招商,开端良好、形势喜人。截至目前,入园企业12家,计划总投资8.8亿元,其中7个项目已拿地、5个项目已开建,1家企业有望今年正式投产。山海孵化园的16栋厂房,7栋已被租用,入驻了7家企业总部。”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舟介绍。今年下半年,闽宁产业园产业方向和布局越来越明晰,以大数据、低空经济、医疗器械、教育装备为主,传统农业加工公司也陆续进入。冬歇期间,园区着手积极筹备明年的项目,明年春季争取3至5个项目开工,园区土地出让面积占比达到70%至80%,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陈志舟欣喜地说:“目前来看,园区招商和产业布局超出预期,随着落地项目开建和投产,园区科技感十足,并逐步走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张艳丽见习记者马霄鹏文/图)
南美白对虾、斑节虾、黄鳍鲷、大黄鱼……这两年,位于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公司)的“陆产海鲜”声名鹊起,供不应求。“福建朋友帮了大忙,没有闽宁合作就没有我们的今天。”10月22日,蓝湾公司负责人强佐洲说。
蓝湾公司4号养殖车间里,福建宁德师范学院的郑长冰正在用细纱滤网打捞养殖池里的“泡泡”。“这是大黄鱼的分泌物,要全天不间断及时清洗整理掉。”郑长冰说。2022年,宁德师范学院和蓝湾公司共同设立“大黄鱼盐碱水养殖新技术”攻关小组。该学院副校长颜桂炀挂帅,学院副教授黄伟卿、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艺作为成员,郑长冰是该学院派驻蓝湾公司的技术人员。攻关小组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居然是鱼苗运输问题。第一批从宁德发出的鱼苗半途就死光了。分析原因和寻找对策花了一年时间,直到2023年11月才解决。此后,先后两批共5万尾大黄鱼苗被安全运抵蓝湾公司。“截至目前,第一批成活率达51%,第二批成活率达67%。第一批鱼已长到19厘米,第二批鱼长到14厘米,明年开春就能上市。”蓝湾公司负责鱼类养殖的撒建军说。
郑长冰来蓝湾公司11个月,只在今年春节回过一次家。“不敢离开呀,福建那边是海水网箱养殖,蓝湾公司这边是工厂化养殖,环境相差很大,我得天天盯着,察觉缺陷及时向学院汇报。”郑长冰说。
福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技术力量雄厚。该学院去年底开始支援蓝湾公司。10月22日,学院副院长黄文树和黄永春教授来到蓝湾公司实地查看斑节虾的长势。黄文树说:“我们支持的方向是提高南美白对虾和斑节虾产量。一般是蓝湾公司通过电话、视频反映情况,咱们提供远程指导,碰到复杂问题就派专人来解决。”一个月前,蓝湾公司发现“虾好像吃得少了,找不到原因”。黄永春就从福建飞抵宁夏寻找对策,保证了国庆假期的市场供应。
早在2015年,福建漳州的朋友就帮助过蓝湾公司。当时,蓝湾公司2000亩水面养的全是传统鱼类,年年亏损。漳州养殖专业技术人员教蓝湾公司在传统大塘上加装塑料大棚养虾,迅速扭转了困境。如今,这些大棚每年都能产出100吨南美白对虾和鲈鱼。闽宁合作给足了蓝湾公司发展的信心!今年,该公司投入巨资建设5个新车间,将产出更多、更优质的“陆产海鲜”。(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闵良文/图)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